再保险作为保险业的“安全垫”,涉及复杂的分保协议与跨境法律冲突,但“合约解释分歧”“巨灾损失分摊”“信用评级下调”等问题导致纠纷金额动辄上亿。北京君审律师事务所参与9起再保险国际仲裁案件,助力险企挽回损失超12亿元,推动全球再保险规则优化。
争议一:巨灾模型的“科学性质疑”
在“东南亚海啸分保案”中,再保险公司以“巨灾模型低估损失”为由拒付分摊金1.5亿美元。李鹏律师团队联合麻省理工学院灾害建模团队,证明原模型符合行业标准,并援引《再保险合同法》中“诚信履约原则”,仲裁庭判决足额赔付。
策略亮点:
·
引入诺奖得主领衔的学术专家团增强说服力;
·
·
对比全球三大巨灾模型(RMS、AIR、EQECAT)的适用性;
·
·
主张“模型不确定性”风险应由双方共担。
·
争议二:分保合约的“条款歧义”博弈
在“欧洲某寿险再保案”中,再保险公司以“长寿风险除外”拒付年金超额赔付。赵晶晶律师团队通过历史邮件、谈判纪要还原缔约真意,并引用《维也纳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》第八条“意思表示优先”原则,仲裁庭支持按原意解释条款,判赔8000万欧元。
行业影响:
·
推动再保合约采用“定义标准化”表述;
·
·
建立争议条款“联合解释委员会”机制;
·
·
强化缔约过程文件的法律效力。
·
争议三:信用评级触发“终止条款”争议
在“美国某财险公司评级下调案”中,再保险公司以主体评级降至BBB为由终止合约。肖园律师团队提交标普、穆迪评级方法论,证明下调主因宏观经济非公司治理,并引用“情势变更原则”主张合约继续履行,最终和解保留分保协议。
李鹏律师总结:“再保险争议需平衡商业利益与行业稳定,律师应具备‘全球视野+精算思维’,在规则框架内寻找共赢解。”